作为中国纺织行业的传统旺季,“金九银十”肩负着消化库存、回金的重任。然而,在需求碎片化、地缘贸易重构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的持续影响下,其“色彩”已大大不如以往。2025年,“金九银十”将处于效益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既迎来关税暂停、原材料去库存等短期效益,又面临订单小型化、消费分层的长期趋势。
宏观环境:
外需边际改善,内需温和修复
2025年8月12日,中美两国再次宣布,将对部分商品暂停征收24%的关税,为期90天,以消除秋冬出口订单的额外成本壁垒,避免旺季前的“抢单砍价”。与此同时,全球库存周期触底,美国批发商服装面料库存销售比已从2023年的2.4降至2025年7月的1.7,预计9 - 10月将释放补货动能。国内方面,央行在“金九银十”窗口期明确提出“提前降息”,并配合绿色、科技转贷等工具,有望改善人均可支配收入预期,间接拉动家纺、秋冬换装需求。

中观产业:
供需再平衡下的结构性主线
原料端:聚酯产业链供需博弈加剧
8月以来,PTA、涤纶长丝厂集中检修,行业开工率由85%降至78%,累计压力暂时缓解。但需要警惕大修后产能集中释放与旺季需求不匹配的风险。如果终端订单的恢复不及预期,聚酯原料可能在9月后再次面临堆积的压力,造成加工费的压力。企业需要动态平衡维修计划和原材料采购的节奏,避免陷入“维修红利消退意味着损失”的被动局面。
化纤端:成本传递能力决定利润空间
虽然旺季下游集中采购有望带动PTA社会库存下降5-7天,但原油价格波动仍是关键变量。如果国际油价超过90美元/桶,PX-PTA的成本压力将加剧,涤纶长丝POY的现金流可能被压缩到200元/吨以下。企业需要通过长期协议锁定部分原材料,加强差异化产品的溢价能力来对冲风险。
制造端:订单结构分化加剧。
小批量和多批次柔性采购已成为欧美大型零售商的常态。与此同时,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对中国优质面料和功能纱线的需求快速增长,高支、高密度、差异化品种的需求供不应求。
微观主体:
从“抢旺季”到“塑旺季”的转型
产能战略方面,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将更换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在小订单模式下仍保持盈亏平衡,旺季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

在市场战略上,企业正在深耕RCEP区域,以对冲单一市场风险。使用越南、印尼产地证,免关税,同时在墨西哥、土耳其安排海外仓库,交货时间缩短7-10天,提升快速反应竞争力。
风险与底线思维:
聚焦聚酯链实际痛点
9月中下旬完成了聚酯厂的大修。如果终端需求复苏乏力,行业开工率的回升将导致供需再次失衡。企业需要建立“以销定产”的动态模式,避免盲目增加负担,加重库存压力。
地缘冲突或极端天气可能推高油价,直接侵蚀聚酯产业链利润。建议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锁定30%-50%的原材料成本,并增加回收聚酯等高附加值品类的比例,分散经营风险。
2025年的“金九银十”,不是一场包容性的盛宴,而是对战略实力、产品实力和全球运营能力的综合考验。只有摒弃“旺季依赖”,以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重塑供应链弹性,行业才能在需求碎片化时代将季节性脉冲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力。正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说:“未来的旺季不是等待,而是创造。”面对结构分化的新格局,企业需要在聚酯链供需博弈中准确把握位置,在成本和政策的双重约束下锻造生存弹性,才能在弱复苏中抓住强机遇,在变化的形势中开拓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