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两个核心指标为:GDP≥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
总体来看,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7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2席,东北地区仅占3席。
而站在纺织产业的角度,这份榜单透露了一则异常明显的信息:纺织强,则经济强。
01 经济强县,皆在纺织强省
榜单显示,“强县强省”特征明显。百强县名额最多的是江苏省、浙江省、山东,分别占25席、15席和12席。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3位。

碰巧也好,必然也罢,百强县所在前三名省份,正是中国前三大纺织强省。领头羊是包揽前3的江苏,这与我国纺织产业格局也刚好吻合。
数据显示,江苏纺织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江苏全省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为22.9%,领先浙江2.8个百分点,分别是福建的1.95倍、山东的2.24倍、广东的2.48倍,稳居全国榜首。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0.8%,同样高于浙江(20.5%)、福建(16.2%)、广东(12.2%)、山东(8.6%)。
02 7个超强县,其中6个是纺织强县
截至2024年,共有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7个“超强县” 。“超强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较高形态,同时具备经济体量大、人口规模大两个典型特征,关键性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地级市。
7个超强县中,除了位于湖南省的长沙县,其余6个皆为纺织强县,且皆形成了纺织产业与其它产业共同多元发展格局。以第一名昆山为例,其电子信息、智能装备产业光芒已经掩盖了其纺织产业的光芒,但是它依然是不折不扣的纺织强县,其纺织服装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汇聚了众多纺织龙头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纺织与经济存在着某种强关联关系:经济发达的区域,纺织一定不弱。
03 中西部新晋百强县,多以纺织突围
研究榜单中的新晋百强县,可以发现多地以纺织产业为主导,通过持续深耕细作终于迎来全面爆发。
湖北是典型案例。
2025百强县名单中,湖北占8席,分别是仙桃(第52位)、大冶(第53位)、宜都(第62位)、潜江(第71位)、枣阳(第73位)、枝江(第77位)、汉川(第82位)、天门(第99位)。
这8个县市,几乎都于2010年以后上榜,完美契合东部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崛起战略时间线。
而且,这8个县市几乎均是湖北省内的纺织服装产业强县。
仙桃:仙桃被称为“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中国女裤名镇”,拥有非织造布企业4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2家。2024年仙桃GDP总额848.21亿元,其中非制造布和纺织服装产业实现248.03亿元,占比接近30%。
大冶:大冶目前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不算特别大,但得益于广东牛仔业的转移,服装产业已经渐成气候,目前已形成集织布、制衣、洗水、销售于一体的牛仔服产业链,年总产值超20亿元,正在努力打造中部牛仔特色小镇。
潜江:被称为“服装之城、裁缝之乡”,已孕育了超2300家纺织服装市场主体,年加工能力达2亿件。截至目前,全市纺织服装规上企业已达71家,产业集群规模超300亿元。
枣阳、枝江:纺织服装是均是两地四大百亿级支柱产业之一,规模已达百亿级别。
汉川:汉川是中国缝纫线之乡,并在今年被评为中国首批消费名品,纺织服装业产值位列湖北县市第一。2023年汉川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6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近四成,是本地名副其实的支柱型产业。
天门:近年发力服装电商,2024年服装电商销量突破6.2亿件,交易额高达513亿元,同比增长超25%,7000余家经营主体在天门扎根。
04 贴合纺织产业转移趋势:东部降,中西部增
2011-2025年期间,中国百强县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显著特点之一是中西部地区的逐步崛起。
2017-2021年,东部百强县数量由76个减少至67个,仍以绝对优势抢占鳌头,但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中部由15个增加至18个;西部从8个增至12个,在波动中保持增长;东北则趋于平稳,维持在3个左右。


这组数据,与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的纺织产业转移进程高度吻合,东部沿海纺织产业正大规模向中西部转移,推动中西部县域经济崛起。
05 纺织产业虽内卷,但造富能力不一般
纺织行业的内卷世人皆知,但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一个造富能力突出的行业。
至今为止,没有一条经济理论明确证明纺织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几百年的纺织产业转移实践中,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英国、美国、日本等国都曾经以纺织产业为主导,从纺织强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产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地崛起。在纺织产业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民营经济活跃,创新能力强,并形成了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究其原因,在于纺织是少有的兼具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长产业链特征的行业,资本投入大,人口聚集效应强,上下游带动能力强,具备快速推动区域从落后走向繁荣的能力。
而这,正是中西部省份纷纷抢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资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