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天新增300万锭!新疆还在狂飙
新疆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2000多万人口规模与广袤国土蕴含的发展潜能相比,亟待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推动产业动能升级 。因此,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拥有棉花资源优势的纺织产业,成为新疆经济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

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美国家频繁设置纺织品类贸易壁垒的背景下,新疆纺织产业的战略性崛起,成为破解国际贸易困局的关键支点。通过构建“制造—中亚枢纽—欧亚终端”全链条,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国际认证全链条锁定在主权可控范围内,能够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加快“一带一路”贸易布局。
今年5月,喀什、温宿、乌鲁木齐三地10天内签约300万锭纺纱项目,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年消化棉花47万吨。
据最新报道,棉花疆内转化率已经达到42%。随着今年新项目的投产,转化率将超过50%,可能很快就会超过2024年新疆自己设定的45%转化目标。
2 新型印染技术补贴
新疆的印染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荒漠里也能长出“纺织绿洲”,一边是水资源的珍贵,一边是环保的严要求。
“纺织绿洲”高规格环保红线不能松,政策也在引导企业投资新型印染技术。

今年6月,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调整优化自治区棉花及纺织服装产业政策措施的通知》,其中新疆的印染是行业人士关注的焦点,荒漠里也能长出“纺织绿洲”,一边是水资源的珍贵,一边是环保的严要求。
“纺织绿洲”高规格环保红线不能松,政策也在引导企业投资新型印染技术。

纺织印染补贴:
(1)无水少水等新型印染技术投资补贴
对采用《国家产业结构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鼓励类的印染工艺、《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中推广应用的无水少水印染新技术、新工艺、新建盐回收及预处理设施并符合自治区“十四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的纺织印染企业,污水处理各项指标符合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排放要求,按照企业实际投资额的40%进行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1000万元。
(2)印染投资项目专项补贴
对符合自治区“十四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的纺织印染企业,按照国家《印染行业规范条件(2023版)》规范条件要求,实施技术改造并通过国家印染规范公告以及新建印花项目,按企业实际投资额的30%进行补贴,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800万元。
(3)印染专项补贴
对纺织印染企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5%以上、且废水和盐排放达标,按企业实际印染废水排放量给予每吨3元的水质软化、预处理和除盐处理补贴。
(4)印染污水处理厂运营补贴
对自治区“十四五”纺织服装产业规划中确定的污水处理厂接收来自纺织服装企业印染污水处理后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排放标准的,每吨补贴1.8元,对每个污水处理厂的印染污水达标处理补助以每日5万吨为上限。
3 电费补贴+出疆运费补贴调整
◇ 企业生产用电补贴
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到户综合电价0.38元/千瓦时为基准,以用户实际用电价格0.33元/千瓦时为起点,财政对差额电价部分0.05元/千瓦时给予补贴,对于降低新疆纱线的综合成本具有一定作用。
◇ 出疆棉运费补贴
自2024年9月1日起,将棉花出疆运费补贴标准从现行的300元/吨下调为200元/吨。
◇ 纺织产品出疆运费补贴
棉纱及棉与其他纤维的各类混纺纱产品:南疆地区(含南疆五地州,下同)纺织企业生产并销售的产品40支以下600元/吨、40支以上(含40支)纱线640元/吨。其他地区纺织企业生产并销售的产品:40支以下500元/吨,40支以上(含40支)540元/吨。
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就为带动百万人就业 4 产能过剩,内地纺织企业如何应对?
当下,中国纺纱产能1.1亿锭,约占全球产能的50%,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疆项目的密集落地,也引起了东部企业的焦虑:新疆纺纱产能已经突破 2910 万锭,占比 37%,相当于“全国每 3 枚纱锭,就有 1 枚在新疆转动”!面对产能过剩,内地纺织企业如何应对成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及长远发展。

当下,中国纺纱产能1.1亿锭,约占全球产能的50%,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疆项目的密集落地,也引起了东部企业的焦虑:新疆纺纱产能已经突破 2910 万锭,占比 37%,相当于“全国每 3 枚纱锭,就有 1 枚在新疆转动”!面对产能过剩,内地纺织企业如何应对成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涉及到企业的生存及长远发展。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新疆各地各部门聚焦总目标,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全力推进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带动就业工作,新疆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棉纺产业基地之一。尤其是新疆紧紧围绕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百万人就业目标,坚持就业第一,南疆优先,扎实推动全区纺织服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成为拉动全区特别是南疆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曾经占据全国90%棉花产量的新疆,却面临“原料外流”的困局,优质棉纺资源如流沙般难以攥紧。
如今,这片广袤土地正上演一场震撼的产业蝶变 —— 从“棉花仓库”到“纺织基地”的跨越,不仅是生产线的延伸,更是边疆发展模式的革新。这一转型,承载着“稳边固疆、富民兴疆”的民生温度,成为应对全球产业链动荡的战略屏障,更是“一带一路”倡议从宏伟蓝图落地为生动实践的关键拼图。对中国纺织业而言,新疆大地上飞速转动的纱锭,恰似一双巧手,正在全球产业版图上重新编织“中国智造”的经纬,推动边疆地区摆脱“输血依赖”,通过产业集群激活内生动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造血式发展”之路。

近年来,受海外国际关系影响,出口市场受到挤压,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全行业的焦点,但是面对外部的封锁和市场的调整期,还需要政策支持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纺织企业也要升级转型,提高智能化水平,彻底摘掉“高污染”帽子,转型,不是一地,而是全国一盘棋,但前提是企业愿意投资先进设备,相关部门能够为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