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订单已经排到了五月份,纺织车间却只有机器没有工人!2019年行业用工难上难,化纤巨头为此下了「血本」!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6  来源:中国纺织网  浏览次数:573
核心提示:每年节前,在我国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工人提前回家过年、选择返乡就业或跳槽等原因,企业都会经历一波季节性的用

       每年节前,在我国的制造业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工人提前回家过年、选择返乡就业或跳槽等原因,企业都会经历一波季节性的用工紧张。

  与往年相比,今年节前的用工紧张情况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浙江:招工难,机器“睡大觉”车间变仓库

  在浙江绍兴一家纺织服装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订单已经排到了五月份,马上就要到春节了,为了不耽误交货,近期一直在组织工人赶工。但是就在隔壁车间,记者却发现只有机器没有工人。

  浙江绍兴某服装加工厂厂长竹丽:近期员工招不到,现在就把500台机器都停了。给员工的工资也都在5000元-8000元左右。

  因为招不到工,机器只能“睡大觉”。原本应该是繁忙赶工的车间,只能变成了落满灰尘的仓库。

  浙江绍兴某服装加工厂厂长竹丽:有点着急,有点可惜,都变仓库了,设备也闲着没用。工人难招,特别是年纪轻一点的,很难招。

  在珠三角,一些制造企业的员工更是只能拖到年后才能休假。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培训员张克松:有两个培训员,一个年后休假,一个年前休假。

  缺人,还可以通过轮休来保证生产。最让企业头痛的是,春节返乡后很多工人就不再回来了。

  深圳长城开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曹世良:回去过年了,再能回来的工人大概80%左右。为了留住工人,不少企业只能靠提高工人待遇。浙江雅士林智能家居有限公司董事长范博源:每一年春节前,都给员工找好大巴送他们回去,过完年又到员工家乡去接他们,他们每月的工资有6000元-7000元。

  范博源告诉记者,近五年来,服装加工物料成本上涨大概在10%左右,但是人工成本的涨幅则达到了35%。范博源开始扩大智能制造规模,希望通过产业升级,来解决工人短缺的问题,提升企业利润。

  2019年,纺织企业用工问题将成为行业的首要问题

  用工难,招熟练工更难。用工问题是这几年纺织市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得不直面解决的关键问题。2019年,纺织企业用工问题将成为行业的首要问题。

  1、喷水产能外迁,多地出现工人回流潮

  这两年喷水织机环保整治,使得江浙地区大批喷水织机停产淘汰,一些喷水企业投产苏北、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如今喷水产能转移初具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发展迅速,给当地的就业人员提供了很多岗位,这些人不需要远程到其他省市,而就近在家乡就业,工资待遇不会低多少,消费水平低,住宿回家等开支减少,又可兼顾父母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也减少了江浙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此外,江浙喷水企业外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带走了一部分熟练工。

  安徽一家织造企业早在2011年就在安徽设厂,其负责人告诉笔者,那时候刚去安徽办厂那会儿,那里几乎没有人从事织造行业,他们厂的工人都是从本地带过去的,包吃包住,相比之下,待遇还要比在本地好一些。

  近年在喷水行业环保整治的大背景下,大批企业外迁,工人回流,2019年织造企业用工愈发紧张。

  2、工人返乡早,复工晚,使得春节前后用工问题愈发突出

  “如今的工人跟10年前可不一样了。”一涂层厂负责人说道,“以前的工人找工作的时候最关注的是工资多少。如今的工人找工作的时候最先问的是有没有休息时间。”工人的观念变了,所以这两年遇到节假日放假的工厂也越来越多,工厂春节假期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

  以前在工厂都会为了讨个好彩头,初八复工。可是如今工人复工时间越来越晚,工厂正常开工时间也不断推迟,如今初八都是工人报到的时间,正常生产一般都要到正月十五左右了。用工紧张,对于很多纺织老板来说,19年春节后用工或将是一个大难问题。

  3、裁员还是机器换人?纺织行业的一道艰难选择题

  据专家预测,照此趋势,未来如果工人的工资给到万元以上,才有可能招募到工人,保证人工的正常运转。

  而在未来如此高的人工成本下,一方面,我们纺织行业整个链条都会改变,原材料上涨,管理成本提高,流通成本增大,最后这一切都是企业来买单,有的企业也不堪重负纷纷裁员。而我们的产品也需要重新审视其定价。

  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并向欧洲用工工资贴近,国内纺企以前的“人口红利”优势逐渐降低,纺企优势大幅减弱。据报道,国际纺织制造商协会(简称ITMF)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6年间,意大利和中国的纱线劳工成本差距缩小30%,从0.82美元∕千克降低至0.57美元∕千克。

  在人工成本大涨的情况下,多家纺企开始逐步减少员工的数量,另一方面,面对纺织行业人力成本攀升,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纺织行业的窘境,纺织化纤企业未来能做什么才能缓解这一现状?出路在何方?

  纺织化纤龙头下血本,走出减员增效新路子

  近年来,纺织化纤企业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这方面不惜血本,荣盛、盛虹、恒力、桐昆等化纤巨头更是不惜重金引进全球最先进设备,力图在人工成本红利流失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减员增效的新路。

  1、布局智能生产线

  在纺织行业大环境变化之下,人工成本越来越高,纺织企业纷纷转型,或将厂房建到人工成本低的区域,或降低员工数量,用机器替代。

  而加强纺织数字化、智能化装备开发,推进智能化车间(生产线)建设,培育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纺织经济发展新动力则成为纺织行业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以恒力为例,公司是较早探索智能化制造的企业之一,该集团计划通过“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等方式,逐步把企业的发展模式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集团旗下江苏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长丝生产车间人工摞丝饼的工作都已经交给了机器人。十几台机器人24小时挥舞着“双臂”将一排排“丝饼”整齐而飞快地转动。员工只需要面对机器前的显示屏,检查着每锭丝饼的信息、状态以及最终质量是否合格即可。

  其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近年来引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至少提升了60%的工作效率。另外,从2013年,恒力集团开始了智能工厂的改造。4年来,车间里的大部分机器人都经历了再开发。一台智能化自动包装机器人能顶上数个工人。

  盛虹集团近年来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实施制造业“互联网+”,打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工厂,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据了解,盛虹集团全资子公司国望高科的纺丝车间和加弹包装车间实现了全自动化,实现了丝车上线、出入库、裹膜、开箱、装箱、贴标、封箱、打包、码垛一条龙全自动包装功能。

  机器换人加物联网技术让盛虹年均节约成本1500万元,一条生产线可以节省用工127人,用工率减少34%,故障率减少55.9%,人员单产提升29.8%,产能提升33%。

  而打造无人车间,实现生产智能化已经成为荣盛集团的重头戏。据了解,荣盛5年前就开始智能化建设。其“机器换人”设备从2011年开始陆续投入安装,目前已基本安装到位并投入运行。

  这套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可减少约40%的劳动力,相应的车间甚至可实现“无人管理”,按目前的薪资水平测算,每年可节约劳动成本约2000万元。另外,“机器换人”避免了产品在人工搬运、操作过程中造成的损伤等问题,较大幅度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2、开拓东南亚市场

  除了智能化发展外,为了节省人工成本,多数纺织企业还选择在国内西部地区或是东南亚地区建厂。据鲁泰A2016年年报显示,鲁泰越南公司一期色织布项目顺利投产,后整理生产线及鲁安成衣衬衣生产线正在有序建设中。

  不过,在越来越多的纺企涌入东南亚建厂后,使得这些地区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据媒体报道,近几年东南亚越南、印尼等国年年调涨最低薪资,2017年也不例外。其中,越南部分区域2017年劳工每月最低薪资已由2016年350万越南盾调高至375万越南盾,折合约165美元,涨幅7.14%。

  有业内人士分析,即使东南亚国家涨薪,但与中国的工资水平相比仍差一大截,纺企在国外建厂仍有利可图。

  3、物联网工厂改造

  打开手机APP就能查看整个生产流程能耗情况,不需更换主机设备,只要引入一套互联网系统,整体生产效率就能提升10%……对于一家织造企业来说,物联网改造实现了部分生产流程的云管控和生产过程节能优化,智能化因子带动工厂更加灵活、集约、高效。

  工厂物联网建设,被称为“机器换人”的高级形式,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现在它已经从最初的“陌生词汇”,更多的被制造企业接受,成为企业寻求减员、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恒逸高新材料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让智慧工厂初见雏形。在人工智能上,企业的智能外检系统实现智能产品等级判断,避免不同等级产品混包。产品的外观质量缺陷检测率达到99.9%以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在物联网建设上,今年企业借助于上层经营系统(ERP)与底层控制系统(DCS)层的深度融合,实施以单锭数据为核心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数据与管理数据的融合。

  “机器换人”是搭建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也是智能工厂构建过程必不可少的一步。恒逸高新材料D车间生产包装环节原先需要36名工人,采用自动包装线后,仅需9名员工,同时将包装效率提升了20%。

  总体而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减弱,以及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从化纤到整个纺织行业的以上几种方向也是必然趋势。

  同时,中国的工人,也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对自己定位和技能进行改变。但是任何一场变革,必将会有阵痛,如何处理好阵痛,降至最低,才是这场革命顺利完成的重点所在。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