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服装面料出现纰裂主要有以下原因:
面料自身因素
1. 纤维特性:天然纤维如棉、麻、丝等,其强力有限。例如,棉纤维在湿态下强力会下降,如果服装在穿着过程中遇水,面料就容易出现纰裂。
2. 纱线质量:纱线的粗细不均、捻度不当都会影响面料性能。当捻度不足时,纱线容易松散,从而导致面料纰裂。
3. 组织结构:像平纹组织面料相对比较紧密,而斜纹、缎纹组织的面料,纱线交织点相对较少,在受到外力时,纱线容易发生滑移,致使纰裂。
服装制作因素
1. 缝纫工艺:缝纫线的粗细、强度与面料不匹配,或者缝纫针距过大、过小,都会使面料在缝纫部位容易出现纰裂。例如,针距过大会使面料的连接不够紧密。
2. 服装版型:服装的版型设计如果不合理,某些部位的拉伸力过大,例如紧身服装的手肘、膝盖等部位,会增加面料纰裂的风险。
使用和保养因素
1. 穿着方式:穿着过程中过度拉伸、摩擦服装,会使面料受到的外力超出其承受范围,引起纰裂。
二. 如何避免服装面料纰裂的程度
面料选择
1.评估面料质量:在采购面料时,仔细检查面料的纤维成分、纱线结构和织物组织。选择纤维强度高、纱线均匀、捻度合适且织物组织紧密的面料。例如,对于需要承受较大拉力的服装部分,如牛仔裤的膝盖和臀部位置,可以选择丹宁布这种紧密厚实的面料。
2. 进行面料测试:对面料进行纰裂测试,提前了解其性能。比如按照相关标准,采用模拟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受到拉伸的测试方法,测量面料产生纰裂的程度,从而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面料。
服装制作
1. 优化缝纫工艺
2. 选择合适缝纫线:缝纫线的强力应与面料相匹配。比如厚重的牛仔面料,要选用强度较高的粗缝纫线;而轻薄的丝绸面料,则要选择细且强度适中的缝纫线。
3. 调整针距和缝型:合理的针距可以增强缝纫部位的牢固性。一般情况下,较厚的面料针距可以稍宽,约为每英寸8 - 10针;较薄的面料针距可以更细密,每英寸10 - 12针。同时,采用合适的缝型,如包缝等能有效防止面料边缘纰裂。
4. 合理设计版型:在设计服装版型时,考虑人体运动和服装穿着方式,避免在正常穿着过程中服装局部受到过度拉伸。例如,在设计运动服装时,要预留足够的伸缩空间,减少因过度拉伸导致的面料纰裂。
使用和保养
1. 引导正确穿着方式:通过服装标签或使用说明告知消费者正确的穿着方式。如提醒消费者避免过度拉伸、扭曲服装,特别是对于紧身或弹性面料的服装。
2. 提供正确洗涤说明:在服装标签上注明洗涤方式,包括合适的洗涤剂、水温、洗涤方式(轻柔洗涤、不可拧干等)。例如,对于羊毛等易受损的面料,建议使用羊毛专用洗涤剂,采用轻柔手洗或低温机洗的方式,避免面料纤维因洗涤不当而受损,进而降低纰裂的可能性。
三.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缝纫部位的牢固性?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
1. 针线匹配:根据面料的材质、厚度和用途,选择强度高、耐磨性好且规格合适的缝纫线,以及与之匹配的缝纫针。如厚重牛仔布用粗涤纶线和大针号针,轻薄丝绸用细丝线和小针号针.
2. 使用衬布:在缝纫部位添加衬布,如在领口、袖口、袋口等易受力处,能增加面料厚度和强度,使缝纫线更牢固.
优化缝纫工艺
1. 调整缝纫机张力:正确设置上线和底线的张力,避免线迹过松或过紧导致的松散或断裂,可通过测试不同张力在废料上的缝纫效果来确定最佳设置.
2. 增加针脚密度:在接缝、受力点等关键部位,适当增加针脚密度,使线迹更紧密,但注意不要过度,以免面料硬化影响穿着舒适度.
3. 选择合适的缝型:根据面料和服装部位需求,采用不同缝型。如平缝用于大多数部位;回针缝用于承受较大拉力处,能增强牢固度;锁边缝、链式缝则适合服装边缘处理和高压力区域,弹性和耐久性好.
4. 采用加固缝法:如双线缝合、双针缝纫等,可加倍缝合线强度。在纽扣、拉链等部位用回针缝或多重线迹加固,能提高牢固性.
5. 确保缝纫质量:保持针脚大小、间距均匀,避免跳针、漏针等问题。缝纫时匀速操作,使线迹整齐、紧密,结束时打牢固的结,防止线头松脱.
做好面料预处理和后期整理
1. 面料预处理:缝纫前将面料熨烫平整,避免因面料褶皱、扭曲导致缝纫线断裂或针脚不匀.
2. 后期整理:缝纫完成后,对服装进行适当整烫,使缝纫部位更加平整、牢固,同时检查线迹,修剪多余线头.